查看原文
其他

3个步骤进行正确沟通,让快乐成为家庭传承能力|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

楠悦读 楠悦读
2024-11-25

本文字数6377,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。


阅读使人充实,分享使人愉悦。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,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。欢迎阅读,你离知识又近一步。点击【阅读原文】获取高清思维导图。


今天分享的书籍是《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》


本书作者菲利帕·佩里,担任心理治疗师二十年,也是《红》杂志的答问专栏作家,自由写作者,电视与广播节目的主持人。


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,对孩子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。然而,在很多家庭中,这种关系经常出问题,令人痛苦,甚至很难再回归正常。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?简单一句话:它用育儿理论讲透了亲子关系,以及围绕着我们的家庭成员关系,所有人际关系,让我们更自在地活在关系里。这是一本关于“关系”的书——我们与孩子的关系,与自身的关系,与过去的关系,与周围世界的关系。


这本书并没有把养育孩子当作令人生畏的杂事。孩子不是一堆有待处理的麻烦,也不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。育儿是一种关系,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。归根结底,在孩子身上的投入,不仅会使他们以后成为更优秀的人,而且也会使你自己变得更好。


作者说,书里的内容会让你觉得很难受,很不舒服,甚至很生气,要牺牲你的自尊来阅读。因为它会让你直面自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所犯下的种种错误。


任何父母都会为了孩子奉献自己,但美好的愿望也许不会带来理想的结果。父母的心愿就是让孩子幸福快乐,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,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,自己是如何在无心之中伤害了孩子。


这本书会剖析我们在亲子教养方面犯下的错误,尤其是那些我们从来不想犯的错,这些错误的深层心理根源,以及有了过错之后我们如何弥补,修复裂痕。


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会为我们解决一个问题,今天我想向大家分享其中两个问题,一个是如何与孩子沟通;另一个是如何管教孩子。


01如何有效沟通


人类是先有感觉,之后才动脑思考的。婴儿与儿童特别重视感受。你如何因应及回应孩子的感受很重要,因为人类无论老幼,都需要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来关注及了解自己的感受。因此,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回应孩子的感受。那么具体怎么做呢?


1、包容感受


婴儿纯粹是凭感觉生活,你可以说他们就是感觉的动物。对于孩子来说,每一个体验都叫作纯粹的感觉,他们在不停地感觉从这个世界得到的反馈。所以如果你可以敏锐地回应自己的孩子的感受,就可以立刻引导他,并建立一种健康的良性引导关系。


感受来源于每一分每一秒你给予孩子的回应状态是什么,而如果你忽略了给他回应,很可惜你又失去了一次引导他的机会。那么如何去做呢?首先,我们要先学会去包容他的感受,承认他当下的感受是真实的。


我们经常会提到抑郁症,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有抑郁症?导致成人抑郁最常见的原因,是因为当时他们在童年时期,没有从亲子关系当中获得安抚。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,如果你得不到理解,得不到安慰,经常被告知“不要想太多”,随着你自己独处的时候逐渐增加,忍受不愉快或痛苦情绪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。


所以如果我们当时没有办法给到孩子很好的包容,你就会发现容纳痛苦情绪的空间正在逐渐缩小,而你把太多的情绪塞进这个空间的时候,总有一天这个空间会因为破裂溢出来,而导致你整个人情绪失调。


回应的方式主要有三种,你回应孩子感受的方式往往和你回应自己感受的方式很相似。你可能在这三种方式之间切换,视情绪或情况而定。


第一,压抑。如果你是压抑的人,遇到强烈的感受时,你的自然反应是推开那些感受并说:“嘘!安静!”或是说“别大惊小怪了,没事没事”,或“勇敢一点”。


但是如果你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,你有可能就会认为,孩子也应该压抑自己的情绪。为什么?因为有这种情绪很正常,我也是这么熬过来的,导致孩子会认为压抑自己很正常,总有一天会因为无法压住情绪而情绪崩溃。


第二,反应过度,什么叫反应过度呢?就比如说你确实很有同理心了,你明白你的孩子很难过,但如果你天天跟着他一起哭,他难受,你也难受,这就叫反应过度。而反应过度会导致孩子认为,他是否给父母造成了太大负担,而以后不太敢去表述情绪。


第三,包容。包容是指你可以肯定及确认你的所有感受。你认真看待一种感受,但不过度反应,只保持克制和乐观。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,如果对方看起来不开心,你只要描述说:“亲爱的,你不开心吗?”就行了。包容代表着我不问你缘由,我不去试图理解你的情绪是否合理,我不站在对与错的角度上先去评价你,而是如何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说,你是否需要我。


2、确认感受


我们所做的每件事、每个决定,都掺杂着感受。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感受,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管理他的感受。确认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,会紧密联系你跟他之间的互动。


比如,你看有一个小姑娘,跟她的朋友一起去游泳池游泳,但她很快就回家了,她母亲就说:“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?”她女儿是这么说的,说游泳池边有一个比她们大的男孩子,想假装成小狗舔她们的脚,她的朋友都觉得很有意思,很好玩,但她觉得很恶心。


也就是说,她的朋友很可能是被父母训练得对这件事情不做反应了,可能以前经常对她们说“别闹了,别大惊小怪了”,而不是鼓励她们去认真看待自己的感受。因为如果你认真看待,你就会发现,其实这个男孩子做的这个事情,已经叫冒犯了,这个女孩子是因为她被父母训练过,她可以认真确认自己的感受,她认为这件事情很恶心,所以她已经回来了,她可以选择不跟她们玩,而其他的小姑娘却没有这种类似的感觉。


所以希望各位父母能够成熟地讨论自己的感受,能够成熟地去引导孩子讨论自己的感受。如果你的孩子因为你不准他在午餐之前吃冰淇淋而哭泣,你真的应该先理解他,他的难过是难过,你允许他有这种情绪,并不代表你允许他有这样的行为,你依然拥有对他行为的引导权。


感受对方,你才拥有去引导对方往正确方向走的权利。教养是一个权利,但并不是每一个父母持续都有的。你想象一下,当你和你的孩子产生对抗,怎么能够使得他去做到你想做的事呢?


3、修复关系,不要冷战


如果你发现我们已经做错了,该怎么办?


首先提供的第一个解决方案,叫作修复关系,而不是冷战,怎么修复关系呢?我们要知道的是,如果不想再重蹈覆辙,那么我要做的一定是,不要选择默不作声地冷战,不要选择不主动联系,不要选择等着孩子来进行跟我修复,而是我主动出击去做些什么。


比如,有一天下午,作者女儿在车上发脾气,回到家以后意识到自己的不对,对妈妈说:“妈妈,对不起,我刚刚在车上发脾气了,因为我饿了,现在我吃了一块蛋糕已经好了。”


作者说,她对我说对不起,其实她是在反省自己的行为,并试图修补她眼中的裂痕。作为家长同样的道理,如果你总在等他去向你低头,孩子本身对自己的认同感也会降低,甚至他有可能会认为,我们就应该选择和彼此远离的方式,而选择越来越疏远你。所以其实不冷战,你的主动修复,就可以变成孩子也愿意主动向你修复,孩子也愿意向你踏出一步,愿意跟你建立连接。


第二,是我们去感受孩子的感受,而不是处理他的感受。这怎么区分呢?


比如,作者提到,有一天她女儿的表哥,需要坐她们家的车,没留神,这个表哥坐了女儿最喜欢的座位,所以女儿就哭了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我们以前就会说什么?说:“坐哪儿不是坐,你那么任性干什么?换个地方坐不就行了。”或者是要求她的表哥把这个座位让给她。

但是如果你去接纳她的感受,你应该先蹲下来,让你们的视线处于同一个平面上,你可以温和地对她说:“你看到他坐在你的座位上,你觉得很难过,对不对?你是不是真的想坐那里?”如果她的哭声能够稍微缓和一些,并直视着你,就代表着你们相互体会到对方的感受了。

你可以指着这个座位问:“那你想坐那边吗?来,你愿意就点点头,不愿意摇摇头。”如果最终她选择了一个座位,那是她在你感受了她的感受之下,做的决定,她就会好起来。


所以这是我们所提倡的不要冷战,而是去站在修复的角度,主动去连接对方,每个人都会有缺点,有些缺点我们是要跟着它过一辈子的,我们要接纳这一点,而你越不会去接纳这一点,你就越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,而你越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,你就越无法去接纳孩子的情绪,你们都在处于一个负能量的反馈循环,那又如何去建立一个真正适合的家庭环境呢?


作者说她12岁的时候,她父母的朋友问她说:“你童年快乐吗?”结果她下意识就说:“不,没有很多快乐,很多时候都不开心。”但她的父亲无意间听到她这么说,很生气,过来反驳:“胡说,你童年过得很好,很快乐,你刚才在胡说些什么?”


所以她也开始困惑,当时她的感受真的是真实的吗?她为什么会觉得不开心呢?所以否定对方的感受,和不接纳对方的情绪,会使得对方开始质疑自己。但你要明白,我们永远有机会下一步做得更好,而不是当下每一步都需要完美。


精神分析学家亚当·菲利普斯说:“如果你苛求快乐反而会破坏生活。”


生活中必定是有苦才会有乐的,没苦怎么会体现出乐呢?所以你一定要试图去消除痛苦,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来忘掉,这样能够快乐吗?不是的,你永远无法接纳自己的负面部分,你就永远无法真正快乐起来。


所以你要理解一点,快乐传承在点点滴滴的体会的你希望孩子是一个快乐的人,请你先做到你也是一个能够体会快乐的人。“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”。


我们如何去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,其实首先要理解的是,我们每一个对待孩子的行为,都叫作言传身教。影响我们孩子的行为的要素当中,家长一定是占最大比例的。人跟人之间一定相互影响,对孩子来说,最大影响的角色一定是最亲近的父母。你所展现出来的那一个部分永远不可能是孤立的,它一定会成为你孩子的模仿对象。


比如,你有没有去描述自己的行为?你有没有去认为自己的这个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?或者你有没有定义过说我是一个尊重别人的人吗?我是一个做错事情会说对不起的人吗?我是一个孩子犯错了愿意去接纳的人吗?如果你善于评价自己,其实你也会明白,我的孩子也在按照这个标准悄悄成长着。


所以家长言传身教其实有时候真的做得很难,你在自己进行某种行为的时候,首先做了一个好的表率,如果做不到,你可以很坦诚地去跟孩子说,爸爸妈妈也在想办法攻克这一点。


比如,脾气不好就是我们家的家族传承,所以我也在想办法,我们怎么能够做到下一辈能不能不发脾气,或能不能少发脾气。如果你很坦诚地向你的孩子去描述这一点,他也会开始重视,其实他发脾气并不是故意的,他是传承这一点,而他还可能甚至会想一些比你更加高明的办法或有趣的办法,来和你一起挑战这个坎坷。


那么你希望她复刻你好的那部分,但你又不可能完全做到完美的时候,该怎么办?有一个很好的方法,叫作先考虑当下可行的状况。你要去思考说未来会不会对你有什么其他的影响。但其实反观,如果你总在去想象未来会发生什么,你会不会给孩子套一个帽子,叫作”他这样做,必定怎么样“。


比如,上次他写作业就没有在上面写名字,是我提醒他才写名字的,万一以后他考试也不写名字怎么办?你在不停地放大自己的焦虑的同时,也在把孩子放在你的对立面。


如果你总在去想象说,他怎么怎么做,会怎么怎么样,那么你的担心就会莫名其妙增加。当我们不去体会这一点,而总在预设的时候,你就会发现,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已经不管用了,他会觉得我们唠叨,会觉得我们总在给他扣帽子,而导致他跟我们之间疏远。更有甚者,他会往反方向去走,就相当于其实我们正在把孩子推得离我们越来越远了。


所以当我们发现每次我们跟孩子沟通,总在预判孩子究竟会怎么样做,或达到什么样结果的时候,首先要做的是停止想象,因为它并不真实存在。


你应该先要做的是,客观看待他没有写名字这件事,并提醒他说:“宝贝,这次没写名字,要注意,下次我们为了不犯这个错,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?比如妈妈把‘要写名字’这几个字的小纸条丢在你的铅笔盒里,你打开就能看见了,对吗?”


02应该如何管教孩子


父母在养育过程当中特别关注到底应该多严格去管教孩子?我会过于严格吗?会过于宽松吗?其实管教孩子的三种行为方式,叫作严格、宽松、合作。


1、严格


严格管教可能是最常见的管教方式,就是把成年人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。也就是我们成年人通过自己的判断,把自己认为对的意志,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。


比如,明明我并不是一个很在意家庭环境的人,但我却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整理房间,如果他不做,我还会惩罚他。有的孩子可能会短暂顺从,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那么听话的。所以这种处理方式,会造成你们之间出现对立面,孩子甚至会为这件事情感到愤怒,感到羞愧,或甚至拒绝跟你沟通。


如果你习惯以专制的方式和孩子相处,那可能也不利于孩子未来与权威人士的关系。他可能难以和权威人士合作,或难以担任领导者,或变成独裁者。总之,不断把你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,既不是培养合作能力的最佳方法,也不是培养亲子关系的良好方式。


2、宽松


宽松的管教是指,你从来不跟孩子谈及任何你的标准或你的期待。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,有的家长不太敢管孩子。因为你总在想,我管的对吗?万一错了,万一这个事情做得不对。或者曾经你的父母对你要求过多,你担心孩子会不开心、不快乐,所以你的管束变少了。


但你们却不知道的是,如果你对孩子没有任何的期盼或期许,孩子会变得不知所措且没有安全感。当父母决定不采用上一代的权威教育模式的时候,就会变得太过于宽松。就是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体会当初我受到那些折磨,所以我反而不去提出要求,使得孩子根本没有任何限制。你经常这么去想,你会发现,孩子也会变成一个对自己毫无要求的人,甚至会因此而陷入没有安全感的焦虑。


例如,你最大的孩子觉得清洁打扫很容易,但第二个孩子可能觉得太难,你非要跟孩子争辩到底难不难做到,这是没有意义的,还会伤害亲子关系,不如暂时先放弃期望——也就是说不要坚持孩子一定要把玩具收拾干净,这不算是屈服,而是刻意延迟为孩子设定界限,等孩子准备好以后再设限。在孩子准备好接受合作型的管教方式以前,宽松的管教可以作为正面的短期解决方案。


3、合作


最适合我们孩子管教的方法,是合作型的管教。合作型管教是指你和孩子一起思考怎么解决问题,你更像是辅导员,而不是独裁者。那么合作型的管教要怎么做?作者也提供了一些很简单的方案。


首先,借由定义自己来定义问题。比如说,“我希望你的房间保持清洁,所以我希望你可以整理一下”,这个话是可以说的。


第二,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。比如说,他可能认为这件事情很难,他是不是需要帮助?比如说你会觉得朋友跟他一起来玩的,把他自己的房间弄得一团乱,所以总要他自己去清理,这件事情很公平,对不对?但是是不是最近作业太多,永远都做不完,所以让他去清理房间他感觉很烦?你得去找到孩子不愿意跟你合作背后的感受是什么。


第三,你要确认这种感受。比如说当时孩子有说,大家一起弄乱的你都让我收,或者这个玩具也不是我弄的,是弟弟弄的,你凭什么让我一个人捡?那么确认这个感受叫作替别人收拾烂摊子,真的很不公平,对不对。或者当他真的觉得说:“真是好难做,我不想做了。”你去跟他说:“对对对,你看万事都是开头难的。”这叫确认孩子的感受。


第四,和孩子一起想,头脑风暴,来思考解决方案。比如,你可以引导他去思考,有没有什么方法,觉得可以快速收好。


第五,最关键的是你要坚持下去。如果当他想出来几个解决方案,你们做起来也不错,不如去坚持他重复这几个步骤。孩子的行为不论上看上去有多么令你无法接受,你可以想象的是他背后必定有些因素。


所以,父母真的不是完美的,父母也很累,父母也有自己的小情绪。因此这本书也提倡,你在有精力的时候去重复这几个步骤,才能真正得到你真正想得到的那个结果。但如果你真的没有精力,那么就先学会去接纳自己,疗愈自己,先明白自己也有真的很不被接纳和很痛的部分,你愿意把这个部分剖析出来,并找到去解决它的方案的时候,你才会知道,我也值得被这样好好对待。


所以这本书最终的宗旨就是如此,如果你真正可以在一个轻松的、愉悦的、温暖的环境下养育孩子,总有一天你会发现,育儿这件事情真的不像你所想的那般困难。

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获取高清思维导图




往期推荐

掌握4个步骤,让别人心甘情愿帮助你|如何正确求助

对的教育方式教出的孩子,都能够成为天才|窗边的小豆豆

如何读懂未来趋势,提前预判?|未来大历史

掌握3个方面的饮食问题,让你吃得更健康|饮食的迷思

25国引进的科学护肤健康指南|皮肤的秘密

一本写给女性的人生觉醒书,教你成为不被定义的动态的自己|你好,我们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楠悦读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